乡村振兴,这些带头人有话说
发布时间:2021/1/22 浏览量:17862
乡村振兴美丽画卷在秦巴大地铺展。 本报通讯员 杨宁摄
大家都愿意跟着邓庚(中)一起干。
草编作坊里的李宗琴。
欧能高(右二)走访小川村农户。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如今,中国的乡村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下来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既要解决物的问题,又要解决人的问题,既要实现物质层面的跃升,又要实现精神层面的振兴。隆冬时节,记者行走在秦巴大地上,挖掘致富能人、脱贫群众、第一书记的故事,总能获得不一样的认识。听听他们对乡村振兴的看法,将会对此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1 产业发展是振兴之基
1月12日8时,宁陕县筒车湾镇海棠园村已经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中。甘元琴一如往常来到海棠园林麝养殖观光园。她在这里做饲养员已经2年了。“我在这里上班,不仅收入稳定,还有时间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每月3000元的工资比我在县上打工挣得多哦。”甘元琴一边熟练地拌草料,一边告诉记者。
甘元琴所在的海棠园林麝养殖观光园是35岁的宁陕人邓庚创办的。邓庚是这里小有名气的致富能人。早年间养殖大鲵不仅给他积累了持续发展的原始资本,还练就他开拓市场的本领。2014年,邓庚转行做起了林麝养殖业,这一干就干成了全县最大的林麝养殖企业。海棠园村的园区是邓庚名下的第二个养殖基地,也是海棠园村引进的规模最大的企业。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才是基础。我们企业能做的就是为贫困户制定长短期相结合的帮扶措施和发展规划,既解决眼下难题,又实现稳定增收。”邓庚说。
海棠园村地处秦岭腹地,海拔高、林地资源丰富。
“我们这个园区就利用这个优势,进行种植养殖结合。养殖林麝的同时配套林麝饲料林、中药材和魔芋种植,形成立体循环发展模式。目前,林麝养殖区域面积达110亩,养殖林麝120只,种植面积达230亩。”邓庚说,这种循环发展模式,能把农户嵌入产业链条之中实现增收。农户流转土地增收一部分,入股园区得到分红,在园区务工增收一部分,林麝寄养还增收一部分,收购林麝饲料实现增收一部分。这五种增收方式,不仅能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而且拓宽了他们的增收渠道。
作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大家都愿意跟着邓庚一起干,这对于邓庚而言,也是一种莫大的肯定。2019年海棠园村整村实现了脱贫,在向乡村振兴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邓庚也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划。
“我觉得乡村振兴是一个人人都参与的事业,对于我们这些做实业的人而言,农业强了,农民富了,农村美了,谁都是受益人。实现乡村振兴,我们这些致富带头人责无旁贷,甚至应该挑起更重的担子。结合我们的实际,那就是把企业规模做大、做强,带动效应就会更加凸显。”
2 一技之长是立身之本
石泉县中坝村72作坊小镇不仅是安康有名的旅游打卡地,还是县域内匠人最集中的地方。72作坊小镇集中了豆腐坊、草编坊、榨油坊、手工糖坊等品类丰富的非遗作坊。李宗琴就是草编作坊的一名手艺人,她做梦也没想到早年间学过的棕扇编织技艺,如今成了自己脱贫致富的门路。“有一技之长真是安身立命之本啊!”李宗琴常常发出这样的感叹。
几年前,李宗琴远嫁外地,那时编棕扇一个月顶多挣3000元,而且网络销售还不那么发达,日子过得紧巴巴。后来听说家乡建起了作坊小镇,而且正在招聘懂传统技艺的人员。她毫不犹豫地回到家乡,成了草编作坊的经营者。
从打工者到经营者的身份转变,不仅是李宗琴自我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作坊小镇人才孵化计划落地见效的一个生动案例。政府了解到李宗琴的草编作坊销量大、业绩好,并根据她的意愿,允许她自主经营作坊,店铺第一年免费使用,第二年开始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一年1000元的租金。
“自己给自己打工,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了,而且相比之前,我现在忙多了,基本没有按时下过班,特别是旅游旺季,下班多干一会儿成为我们这些经营者的默契。”李宗琴笑着说。
不仅工作时间更自由,而且管理公司也会搭建网络平台为这些非遗作坊经营者带货,线下和线上收入由个人和管理公司分别所有。这样的经营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广大经营者自我发展的动力,还能够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带动更多群众通过技能培训习得一技之长。
除了李宗琴外,还有很多匠人,他们用灵巧的双手完成了让人惊叹的作品,活字印刷技艺、传统木工等这些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常见的技艺都在作坊小镇看得见,体验得到。很多老匠人都是景区负责人陈国盛从乡下拜请而来的。
对于陈国盛而言,赓续传统是一个文化爱好者发自内心的行为自觉,而如何让这些非遗技艺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则是一个企业家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坝72作坊小镇是陈国盛在2016年创立的。之所以是72作坊小镇,是因为这里的4条街上分布着72家易地搬迁户。“我们就把这72户的房子租下来,按照一店一作坊的模式,让来此经营者楼上居住,楼下工作。”陈国盛说。
如今,李宗琴的草编作坊,月收入1万元左右。“最多的时候,一个月挣了2万元。这也让我感觉到传统手工艺真的是有生命力的,我现在也带徒弟,还回收销售村民编好的作品,既传承了手艺还为乡亲们寻得了一条增收的新路子。”
因技艺而兴业,因技艺而致富。这是脱贫攻坚带给我们的启示。乡村振兴路上,传统技艺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70余户村民在小镇开店创业,带动本村及周边各村600余人实现就业。
3 为民实干是成事之要
提到欧能高,宁陕县小川村的村民们个个都给他竖起大拇指。这个会干事、能干事的第一书记从2017年驻村至今,被人称为“走不脱”的欧书记。
“走不脱”并非无可奈何不能走,而是村民挽留不让走。“驻村这个事情是我主动请缨的,在原单位干了一辈子,退居二线后如果还能发挥一些余热,我觉得这辈子没白活。”60岁的欧能高说。
来到小川村之初,他就迅速开始了扎扎实实的大调研。欧能高说:“我们村位置偏僻,地上无规模平地,地下无优势资源,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贫困村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就得走村串户探实情,听听村民的想法。”通过对村上的班子状况、党员队伍建设、农户家庭情况、民风民俗等情况的全面摸底,欧能高心里有了谱。
脱贫攻坚说到底还是为了解决人的问题,要善于统筹利用好人、财、物这些资源。没资金,就着手引进社会力量建立农民合作社;没产业,就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种魔芋、天麻等中药材;缺人才,就对在外发展的小川籍人士进行详细调研。
“2018年底,我们村上召开了一次外地乡贤群英座谈会,一来是想通过发动这些在外创业就业的小川人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再就是想建立贫困劳动力资源与当地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通过这样的联系机制,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就业难题,也为村里引来了发展项目。如今,小川村户户有产业,人人有事干。
基层工作就是群众工作,就是要不断开动脑筋,想方设法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2019年,小川村组织30多名高校学生进行暑期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参与村“两委”的工作中,了解国家政策,收集民声民意。通过大学生的视角和解读,村民不仅对村里的工作、脱贫政策措施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还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和党的情感认同。村民高继琴告诉记者:“女儿经常跟我们聊天,聊村里的变化,聊家里的变化,脱贫攻坚我们享受了啥政策,发展产业我们能有多少收益,她都清楚,很多问题看得比我们都准呢!”
2020年,小川村整村出列,在大多数人看来,欧能高应该可以轻松一点了。欧能高却说:“新生活才刚刚开始,这个开始不仅是群众奋斗的起点,更意味着党员干部依然要带领群众久久为功地干下去。越干群众就对咱越有信心,信心越足,日子才更有盼头。”
联系我们
电话:029--86339585
广告:181-9126-0162
招商:158-2907-4800
邮箱:1051286110@qq.com
官网:www.xczxsxw.com
地址:西安市新城区省政府新城大院北门68号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