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振兴要闻 > 热点关注

建强乡村人才队伍 蓄好振兴“源头活水”

发布时间:2023/12/1 浏览量:1471

乡村振兴陕西网】摘录近年来,大荔县聚焦乡村人才振兴,结合村干部队伍建设实际,把人才发展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总抓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18年制订《“113”乡村振兴人才工程方案》,探索实施1村配备1名、全县遴选300多名优秀返乡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的“113”工程。2020年初,县委总结“113”乡村振兴人才工程的成功经验,又创新出台《村级后备力量培养计划》,实施“能力提升、结对帮带、育苗实练、新生力量、动态管理、待遇保障”六大工程,为全县培养500名以上高素质村级后备力量。坚持“优秀人才-村级后备力量-‘113’人才-村‘两委’干部-村党组织书记”的培育链条,着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带富能力强、为民服务实的“后备队”,有效解决村干部队伍年龄老化、能力偏弱、后继乏人等问题,为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激发基层活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12.遴选的返乡大学生村干部入户进行经济普查

遴选的返乡大学生村干部入户进行经济普查

一、超前布局,扎实做好乡村人才储备工作

(一)在畅通“选”的渠道上下功夫,着力建好“人才库”。一是严把审核程序。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通过召开村民小组评议会、民主议事会、党员大会等,择优选拔群众基础好、愿意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人员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库。持续重点关注村级后备力量中“35周岁以下、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思想、生活和作风等方面现实情况,采取“村党支部推荐、镇(街道)党(工)委确定、县委组织部备案”的形式,通过村“两委”换届或者届中补选的方式储备“113”乡村振兴人才。二是拓宽来源渠道。按照“全面动员、多方摸底、统一汇总”的思路,镇(街道)村两级对各类人才进行全覆盖摸底,建立高校在读、已毕业无固定工作、创业就业大学生和企业、党政机关任职等人才信息库。通过“线上宣传+线下联系”的方式,激励有能力、有实力、有潜力的优秀人才扎根基层,累计有312名大学生作为村级后备力量主动回村参与村级事务,有218名返乡大学生咨询“113”人才政策和参选要求。三是严格人选标准。打破固有界限,将人选范围向在外企业家、致富能手、创业能人等领域拓展,大胆选人,应挖尽挖,222名优秀村级后备力量进入“113”人才队伍,其中返乡大学生占比41%,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产业大户和致富带头人占比27%,其他热心农村事务人员占比25%,复员退伍军人占比7%。

(二)在全面“育”的措施上出硬招,着力激活“能量源”。一是开展技能培训。采取“课堂讲授+实践教学”“线上学习+线下培训”等方式,依托西农大、县委党校等,在县、镇(街道)、村分层分级开展培训,为“113”人才开设政策理论“基础课”、破解难题“公共课”、基层党建“必修课”、产业发展“专业课”,使其在提高政治站位中“赋能”,在掌握新思想中“加力”,在“修炼”基本功中“提升”。二是实施帮带计划。县委组织部统筹管理,建立培养体系,强化动态管理。镇(街道)党(工)委跟踪管理,镇(街道)班子成员、包村干部等担任“导师”进行“精雕细琢”,543名导师为“113”人才量身定制“接地气”的培养计划,促进工作提升。村党组织全面管理,扎实开展“传帮带、定岗位”和“牵手育才”活动进行全方位带培,推动其成长进步。三是促进学历提升。结合在高职扩招专项工作中培养高素质农民的活动,依托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许庄职中等院校平台,采取集中与分散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农学结合、半工半学”的教学模式,开展为期3年的村干部学历提升活动,目前,已有47名“113”人才参与学历提升,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

(三)在动态“管”的制度上做功课,着力培养“潜力股”。一是严格制度管理。坚持基层党建任务县、镇(街道)、村“三级交办”制度,加强“113”人才的管理、考核,每月由帮带导师和村党组织从履职、协作、服务等方面对“113”人才进行“双评”,每季度镇(街道)举办一次座谈交流会,为“113”人才提供交流学习平台,从严从实抓好教育管理,进一步激发干事创业热情。二是强化考核评议。村党组织每年组织党员、村民代表对“113”人才进行一次民主评议,掌握其现实表现。以镇(街道)为单位,结合村党组织民主评议结果和日常掌握情况,每年底对“113”人才实行一次综合考核,采取“听、查、看、访、评”的方式,从思想动态、工作实绩、发展潜力、群众认可程度等方面进行考察,全方位立体式掌握实情,倒逼“113”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担当作为,热血奉献。三是坚持动态管理。对年底综合考核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群众公认度高的“113”人才予以评先评优、表彰奖励,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适时选拔到村级重要岗位,激发其干事创业激情;对评定为不称职等次的“113”人才,短期内由导师进行帮带提升,长期不称职的,由镇(街道)党(工)委调整其工作岗位,村党组织重新在村级后备力量中择优推荐补充,并报送县委组织部备案,有效激活乡村振兴人才“一池春水”。

(四)在多方“用”的岗位上求实效,着力打造“生力军”。一是强化实践锻炼。按照“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的思路,根据“113”人才的学历特长,合理设置岗位,采取交任务、压担子、夯责任等方法,将其优先安排在村上基层党建、乡村振兴、安全生产、集体经济、基层治理等重要岗位,积极鼓励“113”人才参与村级重大事项的研究和讨论。二是开展轮岗跟班。探索建立17个人才“孵化”基地,根据工作需要,每季度调换一次实习岗位,帮助“113”人才熟悉基层业务和工作技巧。结合17个镇(街道)实际,综合每名“113”人才个性特点等,适时安排其到镇(街道)机关党政办、综治办、乡村振兴办等进行轮岗历练,帮助其熟悉业务、掌握要领,提高本领。三是搭建发展平台。17个镇(街道)为“113”人才搭建建设家乡、发展事业、奉献才智、成就自我的舞台,定期了解其需求和困难,强化技术、项目等方面的保障,激励有能力、有实力、有潜力的大学生回乡奉献。在村“两委”班子成员出现空缺时,优先从表现优秀、培养成熟的“113”人才中推荐选用。目前,已有23名“113”人才调整到村“两委”班子。同时,通过镇(街道)党(工)委和县委组织推荐,考录镇(街道)公务员6名,特别是2名表现突出、群众认可、担当作为的已提拔进入镇(街道)领导班子。

二、跟踪问效,发现实际工作存在问题短板

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来看,“113”人才在“参与村级事务、提升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振兴”等工作中均有了较大突破,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综合素质还不过硬,优中选优难。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一些“113”人才渐显综合素质不过硬,对新时期基层工作研究不深入,对新事物、新知识接受慢,理解不透彻,谋划推动乡村振兴缺乏思路,在推动乡村全面发力等大项工作上仍然吃力,工作常常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

二是服务意识还不够强,推动工作难。虽然已把思想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带富能力强的“苗子”纳入了“113”人才队伍,并对其进行帮带培养和立体培训,但是部分“113”人才在服务村级发展,推动基层治理等方面本领还不强,缺乏开拓精神,干事创业的动力不足,在村级服务群众和推动乡村发展上还有一定差距。

三是激励机制不够完善,长期坚守难。调研中发现,“113”人才工作在农村一线,承担大量复杂繁重的工作任务,条件艰苦、生活清苦,虽然每名“113”人才每月有1500元待遇补贴,但是激励动力还不足,一些“113”人才不愿回村的问题日渐突出。尤其在软弱涣散村和一些村级基础相对薄弱的村,人才留不住的问题越来越明显。

三、创新机制,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实施“全链条”培优育强工程。一是构建全覆盖培养体系。立足镇(街道)实际需求,采取分层分级培养模式,每年定期组织“113”人才进行集中学习培训,构建“理论学习+外出观摩+实践操作”点-线-面结合的培育体系,为其铸魂补钙、充电赋能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开展村干部学历提升。依托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许庄职中等平台,积极组织“113”人才参加学历教育提升,开拓思维眼界,增长智慧才干,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和业务素质。三是精心用好帮带机制。依托17个人才孵化基地,扎实开展对“113”人才的锻炼历练和结对帮带,每季度围绕工作情况、生活情况、存在问题、思想状态“四个必谈”要求,扎实谈心谈话,做到在思想上引、经验上传、业务上帮、方法上带,全方位多层次提升其能力素质,确保将“生力军”培育出来。

(二)实施“全过程”精细管理工程。一是强化三级管理。县委组织部加强综合指导、规划制订、跟踪督导;镇(街道)党(工)委负责选育管用具体实施与把关;村党组织加大日常管理、重点培养、动态评估等工作,充分实现每名“113”人才有人管、管得好。二是严格考核管理。实行“日常管理+季度谈话+年终考核”制度,围绕“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采取“述职+测评+谈话”的方式,由镇(街道)党(工)委、村“两委”班子、党员及群众代表对其进行考核管理,选培典型,示范带动,构建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三是坚持动态管理。结合每月“双评”结果,在年终考核中,对评定为优秀等次的,优先选入村“两委”班子;对评定为不称职等次的,进行帮带培养或调整出库,及时由村党组织择优进行补充,确保“113”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

(三)实施“全方位”优厚待遇工程。一是加大激励力度。依托年终考核结果,以镇(街道)为单位,评选表彰一批优秀“113”人才,不断激发其干事创业热情。同时,对表现突出的,在评先选优、党员发展、推选“两代表一委员”、创业就业支持等方面优先考虑,不断激发干事创业活力。二是提高待遇保障。县财政适时提高村干部待遇报酬,落实村干部各项补贴制度,增强村干部岗位的吸引力。特别是针对政治成熟、本领过硬的“113”人才,进一步提升待遇补贴,强化鼓励激励。三是畅通考编渠道。建议优化村干部(“113”人才)招考公务员相关政策,依据县情,每年在招录数量上有所增加或倾斜;并不断激励其他村干部积极干事创业,扎实为民服务,树立鲜明的导向,充分调动村干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活力,让村干部有干头、有奔头、有劲头。

(作者系大荔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联系我们

电话:029--87298388

广告:18191260162

招商:15829074800

邮箱:1051286110@qq.com

官网:www.xczxsxw.com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新城区西五路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