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振兴要闻 > 热点关注

问需于田献才智——涉农类高校深度服务乡村振兴系列报道(中篇)

发布时间:2022/8/3 浏览量:2353

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罗锡文(右二)在进行机器实验田间讨论。学校供图

乡村振兴陕西网】摘录陕西省合阳县的方寨村,村民雷凯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蔡宇良教授的指导下,首次种植12亩樱桃,当年就挣了13万元,感觉“日子就像这红彤彤的樱桃一样甜”。

河南省扶沟县的冯老村,刷白的墙与缤纷的彩绘交相辉映,平坦的水泥路两侧路灯耸立,红玉兰随风轻轻摇曳……借助河南农业大学的帮扶,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韵味。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的盘龙村,“小日子”民宿是华中农业大学建设的“样板间”,常有旅客前来观光,爬山、摄影、垂钓、看日出、吃高山蔬菜,别有一番农家雅趣。

……

从科技、人才帮扶到落地“带不走”的产业项目,从助力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到培养一批乡村振兴带头人,从塑造文明乡风到建设美丽村庄,涉农类高校走出了一条精准、有效、可持续的深度助力乡村振兴之路。

一卷波澜壮阔的乡村振兴山河图正在涉农类高校的画笔下徐徐浮现,栩栩如生。

抓实党建 筑强堡垒——

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将时光指针拨回到2021年7月,河南遭逢百年不遇强暴雨,汛情告急。在防汛抗险的关键时刻,扶沟县冯老村党组织迅速组织了30人的抗洪抢险队,连续多天吃住在大堤,排除险情。在洪水消退后,这支党员干部队伍没有丝毫停歇,又立刻冲锋在疫情防控和灾后重建的前线。

平时基层党建抓得扎实,关键时刻就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河南农业大学从2015年定点帮扶冯老村,就选择把抓实基层党建作为重要抓手,先后选派三任党员干部担任冯老村第一书记,并组建了驻村工作队。

“第一书记驻村第一件事,就是抓班子建设,吸收有文化、有技术、乐于奉献的种粮大户、致富能手、退伍军人等中青年到党组织中来,让基层党组织在产业转型中走在前面,引导村干部成为懂经营、会管理、肯吃苦、乐奉献的致富带头人。”现任冯老村第一书记苏楠介绍,驻村工作队还进一步探索建立了河南农业大学、冯老村和社会力量的党组织“结对共建”“1+1+N”的新模式,真正把冯老村“三委”班子打造成为了一支“响当当的战斗队”。

在“党建引领、多擎助力”思路指导下,冯老村的基层组织焕发“龙马精神”,主动担当勇作为,通过设立“帮扶专用资金”、建立“冯老乡村大讲堂”、组织“五好家庭”和“十星级农户”评选等方式,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真景实物影响和感染村民,有效增强了村民建设富裕文明美丽新农村的底气与自信。

今年2月22日正式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到,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村子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各级农村基层组织。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国家战略总体要求下,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当前,各地农村基层党建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一些农村党组织对党建的基本理论、程序和方法了解不充分;农村党建工作的绩效考评方案不成熟,落实不到位;党建工作和生产建设工作未能有机衔接,实效不彰。

针对基层党组织实际执行状况,提出可行性党建引领方案,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是涉农类高校责无旁贷的使命。

在华北平原,北京林业大学强化党建引领,推动校内党支部与帮扶地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组织教师赴当地讲党课,不断创建乡村治理新模式。

在西北高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样板党支部”支撑计划。依托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和“书记帮镇助力团”力量,按照省级先进村党支部标准,帮助陕西合阳县创建“样板村(社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优势引领产业发展。

在东南丘陵,华南农业大学成立了“农村党建研究中心”,全面开展农村党建研究和服务工作,在农村党建理论和村干部培训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

立足乡村实际,深入推进“党建”强村。把“党委+党支部+党员+群众”四股力量持续拧成“一股绳”,涉农类高校实招频出,收效长远,持续影响带动更大范围的农村基层党建工作。

抓牢科技 做强产业——

做好科研转化“基本盘”

“荔枝中晚熟优质品种存在‘大小年’结果现象,由于果树各年产量忽高忽低,造成种植户的收入波动很大。”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厚彬介绍,一般而言,果树产量波动幅度超30%的相邻两年称为“大小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这一现象越发严重。

如何应对“大小年”对广东荔枝产业发展的不利影响?陈厚彬带队攻关,进行了两年的生产实践,成功攻克难题。“‘大年’适当控制挂果量,采收后加大营养管理和枝梢调控力度,以提升下年度成花枝率和挂果量。”科研成果顺利引入果园,短短3年时间,广州茂名高州市永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桂味荔枝园占地200亩,产果总量就达到每年约22万斤。

围绕茂名荔枝龙眼产业,华南农大近年来还与10多家荔枝龙眼企业深入合作,共建产业研究院、特色产业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展荔枝龙眼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滚动实施联农带农模式。学校还注重帮当地建设荔枝的全产业链,涵盖标准化生产、创新深加工、品牌化营销等全链条。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中,科技是点石成金的关键“催化剂”。这要求涉农类高校围绕农业产业发展需求选题立项,创新技术应用模式,形成适用农业的科技成果,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

乡村振兴,农机先行。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廖庆喜、宗望远、丁幼春和廖宜涛等教授组建“教授团”奔赴咸宁市“乡村振兴荆楚行示范点”,连续3年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指导。他们研制的一款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掘进机”。

据统计,华中农大共在17个地市设立了“示范点”。华中农大根据产业具体情况,为各地市州“量身定制”了帮扶方案。以高校独有的科技人才教育优势,建设这个“孵化器”,赋能地方特色产业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转移转化,还需突破传统路径,打通转化机制障碍。这要求涉农类高校在能力建设提升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创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乡村振兴培育产业新动能。

基于学科优势,进行科研攻关。中国农业大学实施乡村产业科技支撑专项行动,以优质粮食产业、设施蔬菜产业、绿色果树产业、特色花卉产业、高效生猪产业等特色产业为攻关方向,强化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供给,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可在乡村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持续注入强大的科技动力。

结合产业实际,强化科研转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共建了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和葡萄技术服务站。目前,学校帮助合阳县打造形成了1万亩集中连片樱桃、10万亩红提、2万亩红薯、20万亩苹果、30万头生猪和30万亩花椒的“112233”优势农产品产业结构布局,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也让当地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农民要增收,农业要增效,关键在科技赋能农业产业。分布于五湖四海的涉农类高校,正结合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坚定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磅礴的科技力量。

抓细文化 移风易俗——

赋能美丽乡村建设

一个“乡旮旯”如何变成了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到访安徽农业大学对口帮扶的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吴寨村的客人,不禁发出由衷赞叹,同时也会生出疑问:这个曾经鸡鸭随地走、垃圾随处见的村子,是如何“旧貌换新颜”,还评上了阜阳市2021年度“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一类村?

村民要富起来,村子更得美起来。据吴寨村驻村第一书记缪亮介绍,在帮助村子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安徽农大狠抓精神文明建设,打出一套凌厉刚猛的“组合拳”,短短几年时间,就让村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村子规划无序,环境脏乱差?学校帮助村子完成《颍上县吴寨村乡村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然后安排林学与园林学院专家指导吴寨村“美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工作,实现中心村范围内核心区美化、主干道路绿化、村民小组亮化和服务中心功能完善化。

村民思想观念落后,发展信心不足?学校大力加强乡风文明创建工作。一是组织师生入村进行党史宣讲、义务支教和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宣传党的乡村振兴政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二是投入1.5万元启动“积分超市”运营管理和“美丽庭院”评比工作,培树“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健康”新风。

村民受教育程度低,发展后劲不足?学校推行学历教育再提升行动。2021年,吴寨村共有6名村干部和年轻人考取安徽农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1人获得安徽省首批“农业经理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此外,学校还围绕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创业意识等方面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50余人次。

……

乡村振兴要切实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要增加乡村物质财富,更要加快美丽乡村的建设进程,让农民生活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共享现代化文明成果。

开启美丽乡村的“金钥匙”是持续推动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乡村乡风的进步。对此,涉农类高校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要主动施策,改变农村落后的思想观念和陈规陋习,帮助农民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素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在东南沿海,华南农业大学在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帝田村、江埔街凤二村,开启了“和美乡风”项目。该项目包括“一站两堂三平台四基地”,其中“两堂”为“幸福食堂”“乡村学堂”,“三平台”是指“爱心地图”“如愿行动”“社区基金”,既服务乡民精神文化需求,也为建设美丽乡村“打样”。

在中部内陆,华中农业大学组织专家团队赴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开展非遗文化保护行动,弘扬传承区域特色文化。学校还组织规划团队赴神农架林区、建始县、红安县开展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乡村特色风貌保护和利用研究,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在西南边陲,云南农业大学开展“手绘七彩乡村”活动,组织学生前往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县前场镇唐百山新村,为当地村居建筑绘制了1000多平方米的特色墙绘,实现民族特色文化与美学考量的兼顾,用画笔画出最美彝族村落。

“什么是乡村振兴?”安徽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华君经常深入“三农”一线,他感慨地说:“搞科研的高校专家推广了新技术、产业升级的企业挣到了钱、流转土地的农民腰包鼓了、土里土气的村落美了,这不就是乡村振兴嘛!”

(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 张圣华 张利军 王志鹏 刘盾 程墨 冯丽 王阳 通讯员 付文婷 蒋朝常 陈玺 周红飞 执笔:本报记者 王阳)

来源:中国教育报

联系我们

电话:029--86339585

广告:181-9126-0162

招商:158-2907-4800

邮箱:1051286110@qq.com

官网:www.xczxsxw.com

地址:西安市新城区省政府新城大院北门68号院